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都市啄木鳥第三梯次進階課程_森林社會學

108年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_都市啄木鳥計畫_進階課程

都市啄木鳥第三梯次進階課程_森林社會學


  2019的都市啄木鳥終於迎來最後一堂課--「森林社會學」,林務局前副局長楊宏志博士用與眾不同的角度與思維,為本年度第三堂進階課程開啟了百寶箱,帶著學員們深入思考、探討許許多多發人深省的議題。

此次的講題為「森林與社會:搭座溝通的橋」,將<森林環境><社會價值>作連結,當天由每堂必參與的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副執行長--柳春堂致歡迎詞,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理事長暨樹花園董事長李有田也到場,表示以往都市啄木鳥課程皆著重在樹木理論技術專業內容,此次則走出相關領域,談談樹與人的關係,開啟另一種全新的對話方式,並重新檢視看待樹木的視野。
 

楊宏志博士長期關注森林與社會的關係,他表示這始終是一條「進行式」,從許多案例不難發現兩者之間相互交流、撞擊、衝突,「現在的自然環境,實際上是森林與人類互動的產物」,他舉例,墾丁觀海塘一眼望去的樹冠叢,若遭人破壞,景觀與環境必然產生連動;再如宜蘭看似寧靜的野生林木與天然湖泊,森林之外其實還有濕地,也就與自然生物鏈相連。在社會多元的背景下,造成了認知、想法、與價值觀的不同。以往,人類居住在森林中,兩相平衡,但在工業化社會的影響下,人類全然主宰了森林,南美的亞馬遜原始森林就是人為的犧牲品,大量的砍伐改種作物,破壞了平衡。

接著,他再反觀台灣的自然環境,在有限面積、人口擁擠的情況下,每人所可擁有的不過五平方公尺。揚博士並帶領眾人回顧台灣森林的演變史,從70年代停止砍伐、90年代民間保護團體紛紛成立,由民間主導容易造成不對等關係,2010年代政府開始尋求更為雙向的溝通模式,藉由民間自主性從下而上的參與執行,再由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輔助。

而究竟如何詮釋「森林的價值」,樹木是一項共有財,所造成的空氣的淨化、水源的涵養等等,能讓大眾共同享有,擁有長期和短期的效益,而進階一點的價值則包涵了選擇價值、存在價值、遺贈價值。人們的選擇,其實也反映深遠,「當對森林的瞭解越深遠,個人的生活經驗、看事物的態度、以及個人抉策準則,也會越來越純熟」,如大安森林公園櫸木修剪,將專業經驗分享,便容易迎得他人的認同。

也因此,引發了「環境社會學」的相關探討,從大都會的觀點以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的角度,以「生態思索」為中心,探討各種面向,並相信森林的固有價值;而另外一派則是從「自然科學」出發,從生態觀察、資源管理等去著眼,抱持高度科技觀點,透過技術解決環境問題,或許無法從大全局去考量,但在解決中小尺問題的方式較可拿捏,而發展迄今,由於立基不同,這兩大派很難產生對話。

接著,則是腦力激盪的時刻,回歸到「國產材元年」,台灣早已不砍伐國內的林木,導致99.5%的木材來自國外,但國內的森林真的都不能砍嗎?
「要砍就砍國外的,這樣對嗎?」大家都很喜歡實木家具,所以只好砍國外的雨林。對國外的珍貴林木予取予求,近幾年更導致前所未有的森林大火。從全球化的觀點,結果也造成「生態殖民」。
森林是否應該歸國家管理?還是歸民間管理?難道森林圍起高牆,就不會有山老鼠了嗎?其實是因為需求居高不下,才會讓山老鼠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不惜代價的深入林區、砍伐珍貴樹木。
還有撇除敏感的區域,廣造林木並製成音樂器具,形成經濟供應鏈,並減少砍伐國外的罵名,究竟贊成還是不贊成呢?
以及按照森林法規定,漂流木由官方單位先拿取,接著才由部落與社區人士撿拾,最後才由清潔隊處理。「然而木材是有機物,腐化後可以產生微生物,成為環境中的養分,或讓生物躲藏」,究竟什麼樣的處置才是最適當的呢?
野生動物是否該捕殺?在動物權至上的觀念下,是否劃一條警戒線?究竟什麼才是顧及環境倫理、生命安全的最好方式?

「只要有空間,我們便種樹」,這也是大安森林公園與都市林始終致力的方向,因為不知道後代子孫何時需要,在綿延永續的思量下,把未來的問題在這一代便埋下種子。課堂上源源不絕的討論,許多議題都與切身生活息息相關,讓學員們踴躍的發表意見。
其實很多問題沒有對與錯,但楊博士從森林經營學上分享了如何解決這不確定性,從「理性解決問題」、「有說服力的溝通」、「對話學習」,理性與建設性的瞭解別人的想法,兩相融合,成為全新的第三方意見統合及分享框架。也可進一步透過「協商方法」、反對的行動方法」,讓事情合乎情理法。「法令實施,都應該有一段緩衝期。」
如何好好地搭一座溝通的橋,要從釐清名詞、整合各學門知識、建立互信管道,透過可以溝通對話的環境,將論述成為核心,把社會需求融入行政程序,便能解決社會與行政對立的局面。

會中簡單介紹通報系統解說,並透過一段影片回顧了今年都市啄木鳥的精彩片刻。
戶外課程則帶著學員來到大安森林公園三個地點,進行定點式討論。


雖然討論完,時間所剩無幾,但我們依然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幾道題目,讓學員進行辯證,學員們也各自發表出各自的論點,提出獨特的見解,應用講師方材講授完的方法進行討論。






最後由楊博士與柳副執行長頒發結業證書,全勤的學員同時獲得啄木鳥專屬服飾,充實的進階課程便如此畫下完美的句點。期待明年的啄木鳥課程,為大家帶來更多精采有趣的內容!感謝總是透過行動支持我們的啄木鳥學員們,我們明年再見!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都市啄木鳥第二梯次進階課程_樹木風險評估

108年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_都市啄木鳥計畫_進階課程

都市啄木鳥第二梯次進階課程_樹木風險評估


時光飛轉比想像中還快,從初階過渡到進階,沒想到很快便迎接年終大檢視了,第二堂進階課程由林業試驗所吳孟玲副所長主講「樹木風險評估」。


課堂上徵求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士扮演樹、身材嬌小的女士共同詮釋表演劇,結果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副執行長柳春堂扮演因颱風而劈裂的大樹,學員則作為重要的古蹟,吳副所長便指出,所謂的「風險評估」,和樹木的「健康評估」並不相同,「樹會不會倒」、「是否會壓到人、古蹟、車子」,以及打中的機率有多高?一般而言,會遭受威脅或危險的目標稱之為「標的物」,例如:人、建物、車子等。而標的物的安全範圍須在樹高的1.5倍外圍,而且最邊緣的地方反而最嚴重。通常,有「標的物」存在的地方,才有需要進行風險評估,一般常聽到所謂的「樹木健康有疑慮,但不至於造成風險」,也就是樹木對人、屋、車等不至於造成災害。 
她同時指出,所有都市啄木鳥的課程,不外乎就是圍繞在「健檢、風險、減災」這六個字。


「樹倒是好幾噸的力量」,而且天災不屬於國賠的範圍,加上氣候變遷造成氣候不穩;雨勢旺盛,造成沖刷導致土壤軟滑;因為樹倒造成人車生命安全威脅,不可不謹慎。「樹要健康,你我也要安全」,一棵樹擁有著許多的生物及社會功能,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對環境與居民皆大有助益,因此須想方設法讓樹木不再是都市炸彈。


吳副座同時教導大家如何「從頭看到尾」。頭部須檢視樹葉的大小、顏色、密度,以及樹枝枯損或延展量;主幹須檢視主結構是否正常、是否傾斜、有無空洞等;「根部」尤其重要,根部經常反映整個樹體的健康症狀,從是否腐朽、空洞、浮根、盤根等,甚至到土質結構的好壞也可從根部的狀況反應出來。但同時也須檢視根上部,例如:落葉或病蟲害等等,有時看到松鼠從樹幹中突然鑽出來,這有時就代表了警訊,因為樹幹有可能已經呈現「中空」了,有空洞就代表「結構不安全」,但生物功能依然存在,所以 一棵看似完好的樹,並不代表健康或安全。
最穩的樹,樹冠比須佔60%。再有一種情況,倘若是「丹田位處肚臍處」,亦即樹的重心放在正中央,風吹了不易倒,而且樹的底座也要穩,樹根長度最好是枝幹的512倍,或是根部的延展與樹冠幅同寬。「曬不到陽光的地方,都有根」,在此情況下挺立的樹也是最穩的了,將水分輸送,讓葉子行光合作用,也是最簡單判斷樹木健康狀態的方式。


接著,進一步闡述了風險評估方法共分三級,第一級是「目視診斷」,第二級是「探針探桿」,最後才是「應力波」電腦斷層檢測儀。她並指出,如果從目測,便已看到明顯腐朽,即不須再進行機器檢測了,採用「應力波」是為了探測樹幹內部的情形。


除了保護樹,也要解決「人」的問題,她指出,即使是不健康的樹,有時也代表了「回憶」,是人民的寄託。高風險的樹,視情況而定,並非一定要「移除」。也因此,她點出了「減災」的重要性,藉由反衝平衡,或修剪降低高度等各種方式,都能有效做到防護。
另外,她也針對風險評估藉由表格的準則,教導大家如何進行評斷,同時提醒到,「健康檢查與風險評估,也是有賞味期限的」,過了一段時間,仍須再追蹤做檢查。 




戶外課程則分為四組,兩組先由具國際認證樹藝師帶領做目視診斷與使用木槌做檢測,另兩組則在吳副所長帶領下進行應力波檢測,相互交叉進行,並讓學員實際操作如何使用應力波檢測。

 

最後由吳副所長一組一組檢視大家做目視診斷的情形,然而我們的第一組學員,非常精采得透析他們在做樹木目視診斷上發現的問題,還有學員用樹葉自製起DIY與講師分享,非常活潑有趣的一組,也從所有組別中脫穎而出,得到我們勝利的獎品目視診斷木槌!希望學員回去也能夠透過木槌,好好為樹木的健康做診斷,成為真正的啄木鳥唷!



雖然盡可能濃縮課程內容,但一轉眼馬上又到夜幕逐漸低沉的時刻,學員們依然欲罷不能,最後是在一片歡笑聲中結束當天課程!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都市啄木鳥第一梯次進階課程_防颱修剪

108年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_都市啄木鳥計畫_進階課程

都市啄木鳥第一梯次進階課程_防颱修剪


              寶島臺灣充滿豐美的人情,然而在夏日多颱、地震頻繁的地質情況下,經常危害到臺灣國人的財產和生命,也使得生活在都市中的樹木,原本應為我們遮風擋雨、調節氣候,竟也莫名成了「道路的隱形殺手」,也使得樹木的照護,面臨多方的挑戰與潛在的危機。
              連續三堂「初階課程」奠定學員基本的認知後,2019年都市啄木鳥於初秋時節步入「進階」領域,第一堂進階課程由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鴻楷擔任講師,以「防颱修剪」為主題,帶領眾人更上一層樓。



                課堂一開始,陳鴻楷副執行長首先介紹都市啄木鳥的由來,「藉由市民的參與,將正確的概念帶回到鄰里社區」,尤其許多樹木看起來長得很好,但不一定是安全的。

               今年台灣非常幸運躲過幾次風災的威脅,然而透過實例回溯了過去幾年重大風災造成的影響,提醒了眾人千萬不可吊以輕心。他並表示,因颱風而造成可能倒伏的樹木種類、相關因素、預防和後續處理方式,皆是關鍵。
               其中,颱風最大風速每小時超過20公里、最大瞬間風速每小時超過40公里、降雨量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受害棵樹增加;除此之外,樹木地上部的缺損,如:幹的傾斜、支架架設不良,以及樹木地下部的缺損,如:根部腐朽、狹小植栽基盤等,都可能導致樹木殺手的產生。他同時指出都市中常見的情形,有時根部、根領的傷口,比主幹、骨架枝條還更難癒合,種植矮灌或割草時,無意間便造成了無法抹滅的缺憾。
              而造成樹木倒伏的主因包括了根球太小、樹穴過小、活冠比不佳、周遭環境的改變、樹木結構不佳、尿布樹、基盤不良等。他並分享了樹木健檢五步驟,包含樹木腐朽深度是否超過樹幹直徑的2/3、樹皮傷口是否超過樹幹周長的1/3、是否有蕈菇類生長、根部是否有空洞或腐朽、或是「就試著推推看,樹幹是否脆弱或搖晃?」。
           講師始終認為「預防」勝於「治療」,「防患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結構缺陷的發生,也因此適地適種、選擇優質的苗木、種植前進行土壤改良、以及正確的養護方式非常重要。


             在此理論基礎上,他更進一步表示,從苗木幼時的分枝結構開始修剪,將影響日後的生長,「修剪不正確,可能造成這棵樹一輩子的傷害」,也因為不可逆的關係,陳副執行長抽絲剝繭地從幼木結構的修剪方式,到不定芽的管理、如何找出真正的主枝(Leader),排除其他競爭的枝條,給予適當的生長空間,以及選擇並建立結構枝條等。也因此,評估枝條是否修剪的方式便有下列三種情形「移除」、「暫時保留」、「列入觀察」。



                相對於理論基礎,為了與「實務」相映證,課堂上也拿出一棵苗木,邀請勇於嘗試的學員在助教協助下實際操刀修剪。「有時不妨仔細觀察住家或公園附近的樹木,是否在生長過程中有過不正確的對待。」

                課程中段,由樹藝師介紹危木單一通報系統,並舉出許多可能構成危險樹木的實例,呼籲學員們成為未來美麗城市的守護尖兵,共同為我們居住的空間貢獻心力。



               課程下半場,帶領了學員分成十組到戶外進行「修剪競賽」,讓學員將課堂上甫習得的知識,立即應用到現場準備好的苗木上,現場則由講師陳鴻楷、加上7位擁有國際認證的樹藝師從旁協助。在舉行競賽的同時,助教在一旁實際修剪一棵喬木,去除弱枝與交叉枝等,以確保未來主幹的生長和枝幹的調節。幼年苗木與成熟喬木的交錯示範,加深了在場每一位參與者的印象。


                 學理與實務兼具,2019年第一堂進階課程便在夜幕逐漸襲下結束,下一堂則環環相扣,將以更進階的「樹木風險評估」,透過積極有效的健康管理,讓樹木的活力發揮到最大值,減少可能導致的威脅。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都市啄木鳥第三梯次基礎課程_樹木修剪實務

108年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_都市啄木鳥計畫_基礎課程
都市啄木鳥第三梯次基礎課程_樹木修剪實務

             都市啄木鳥的初階課程,來到第三堂基礎課程--【樹木修剪實務】,由國內樹木修剪的第一把交椅--邱志明 博士主講。這堂課其實是本年度第五梯次啄木鳥課程!今年的啄木鳥課程與以往有著突破性的革新,同時也走入社區。在三堂基礎課程之前,已舉辦兩次【社區啄木鳥課程】,嘗試把樹木相關知識,往更廣的層面紮根。
              當天課程由公園路燈工務管理處青年公園分所--柯少雄 副主任 致詞歡迎大家的參與。由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的柳副執行長春堂分享基金會的核心宗旨,以及推廣生態復育、社會利他共榮的決心,一路來的努力促成了城市公園的改變,造就了令人怡悅的一隅景觀。

                邱志明老師開章明義提到在十幾年前、甚至數十年前,樹木修剪是「任意妄為」的,並不受任何規章或準則約束。但事實上,樹木生長有它一套的自然歷程,尤其受到生長條件、周遭環境、及水分的影響,將導致修剪上的困難、並在日後產生許多問題。也因此,修枝、整型須考慮到植栽種類、位置、目的、及樹木的健康狀況。
               他首先導正修剪的觀念樹木並非為了「修剪」而「修剪」!除了自然保育的樹木,深山中 作為建材使用的樹木也需適當修剪,主要目的是「維護健康」、「安全」、「美觀」、「調整樹勢」,最後則是「調節開花結果」。
             基於生長原理,希望每個枝條都能接受陽光的洗禮。太過密實,將降低光合作用,且容易產生病蟲害。此外,枝條若遮擋交通號誌、或枯枝受損枝條墜落等情形,會危及生命安全及造成財產損失;同時, 就算是為達樹形上的齊整與美觀景致而加以修飾,也必須了解樹木的特性。尤其樹冠過大,很容易倒伏,必要時須調整樹木生長速度。


              邱老師透過植物生長組織構造,尤其針對木本植物,了解植物的防禦機制。引導學員理解樹木受傷的反應。由於樹木一旦受傷便不可逆,進而導致樹木須經歷傷口癒合、或產生腐朽等各種論理與常識。




             他進一步解說幾種「務必修剪」的情況,主要以「不良枝」為修剪對象,如徒長枝、逆枝、交叉枝等,通常一般修剪為樹高的三分之一。邱老師亦針對針葉樹、闊葉樹、殘枝的修枝位置與方法一一闡述。並對於過往錯誤的修剪觀念,做更深的澄清糾正與比較,同時以清晰的圖例,告示錯誤的修剪可能導致的後果。

              課程中,邱老師特別指出,今年台北市政府已開始設置樹木修剪技術合格證書的認證系統,所有作業人員都須取得技術合格證書方可進行相關單位的修剪,同時鼓勵學員發揮啄木鳥精神,一同愛樹與護樹。接著,同時介紹「單一通報系統」,歡迎學員日後發現任何危木,皆可進行舉報,共同守護居住環境、增加公共安全。

               由於當日暴雨,取消了戶外課程。在最後一個階段,邱志明老師帶來了許多剖開的木材枝幹作為範本,許多樹幹外觀看似完整,其實內部早已腐朽不堪。正確的修剪可幫助傷口早日癒合,使樹木得完滿地繼續生存下去。林林總總的案例實況,加深了學員的印象。



                三堂精彩的【基礎課程】結束後,下半年度即將舉行三堂【進階課程】,將提升學員對樹木專業的深度與廣度,培養更高水準的素質,讓都市樹木在眾人維護下能夠更加健康快樂地生長,並繼續陪伴著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