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都市啄木鳥第五梯次課程-樹木健康管理


秋天的腳步逐漸走近,第五梯次課程來到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陽光灑落、氣候舒適,正是吸收新知、戶外踏青的最佳季節。

課程開始前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青年公園分所王淑雅所長、以及大安森林之友基金會柳春堂副執行長分別致詞。
王淑雅主任致辭

基金會柳副執行長致詞


接著便由林試所森林保護組徐孟豪博士主講,此次課程主題為樹木健康管理,並從實際案例切入。首先他釐清一些關於病蟲害的觀點,何謂健康?就是正常。而何謂正常,就是沒生病。他舉台灣欒樹為例,一般認知果實是橘紅色,但卻有部分區域的欒樹呈現黃綠色青蘋果色,甚至存續了一個月,一般認知會以為這是欒樹生病了,但這是正常現象之一。造成病因有幾點,大致分為「非生物因子」與「生物因子」,非生物性原因則包括了病害,如養分失調、酸雨、空氣汙染等;還有物理性傷害,如旱災、寒害、農藥傷害等等。生物因子則包括病害如真菌、細菌、菌絲體,蟲害則如椿象、天牛。其他還包括人為因素,例如環狀剝皮、胡亂修剪、不當割草等因素。
學員操作通報系統
講師徐博士與學員討論
中場休息合照
學員聚精護神的觀察講師帶來的珍貴標本
典型的褐根病網紋狀病徵


植物病害三要素含括了「有害生物」、「寄主植物」、「環境因素」。從植物病理學而言,褐根病多半發生於木本植物上,高溫潮濕的氣候狀況下,葉蟎則多在木本與草本植物上,高溫乾燥的狀況下產生,配合環境因子的調查,方可洞悉全貌。病蟲害引起之「病徵」與「病兆」也有差異,病徵是寄主產生的異常狀態,而病兆則是病原或蟲原繁殖增生產生的組織,如刺桐釉小蜂寄生導致樹木落葉為「病徵」,而葉片長出蟲癭為「病兆」。了解病徵與病兆呈現的反應,也才能對症下藥。如遭逢連續幾週高溫乾燥的情況,葉蟎便會快速繁殖,而下幾場大雨後族群密度會下降,植物便會恢復生機。

接著徐博士以雙連國小一棵莿桐為例,實際說明整個案例的診斷與防治過程,枝條膨大變形枯萎,原來是莿桐釉小蜂造成的危害,此蟲生活史短,世代重疊、一再感染,光合作用受影響,樹勢衰退。判定病狀後給予藥劑進行注射,注射第27天樹葉仍顯稀疏,第40天逐漸恢復活力,只有最頂端仍有病?,第54天新葉荖葉依竊均呈現正常景象。他同時指出,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一般傳統慣行工法採用「高壓噴藥」方式,但卻有著幾項潛在議題,第一是不易操作,尤其是樹冠或高處;接著安全環保堪慮,且效果有限,日曬雨淋下很容易藥效失效,需要經常噴灑。而若採用「樹木注射」等防治方法,首先是容易操作,在植栽90公分高即可施行,無須攀爬;而且安全環保,不用封鎖操作地,汙染極低;最後則是藥效長,可達半年以上,無須重複施藥,也不受日曬雨淋的影響。

徐博士並解釋幾項檢測儀器與使用原則,通常運用應力波檢測樹幹腐朽程度,透過聲波傳導速度不同,取得數據,藉以測試是否有倒伏等危機。樹液流檢測儀則可以些微溫差計算液體流動速度,而注射時避開傷口,才能讓藥劑流動上去。通常是傷口下方。他並提醒道,一部分的病蟲害,都不會讓樹立刻死亡,但卻擴散傳染甚至造成區域染病,尤其是褐根病。而在各種案例檢測與判對,無法照本宣科,而是需要豐富的經驗,多方照看。


當課程告一段落,帶領學員來到大安森林公園,實際操作難得一見的樹液流觀測儀及微注射系統,「樹液代表樹木水分流動之快或慢」樹液流觀測儀操作步驟,從以電鎖鎖孔,通常是木質部約24.5公分裝入栓塞藥劑注射  → 進行標示,通常樹種不同、樹皮厚度、位置不同,再來決定取得外部或內側的數據。一般來說晚上或是冬天時,當氣孔關閉或是生長緩慢的階段,樹液流會趨向緩慢。若是在白天、夏季等植物正常生長的時間點,其樹液流速異常,則該樹木便需要進一步做檢查。另外也需長期一段時間觀察方能取得數據變化。同時針對公園內樹木及建國南路一旁行道樹作檢視,肉眼親自見到造成的各種害蟲,還有導致各種可能的症狀。最後並開放有獎徵答,學員反應踴躍,在秋陽斜射下,也結束一個充實滿滿的知性午後。
室外課解說現場

隊輔解說時間


樹液流收取數據中

徐博為民眾講解中
領證後大合照,我們下次見!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都市啄木鳥第四梯次課程--樹木風險評估

今年秋天雖然颱風頻仍,但有幾個颱風繞道而行。第24號颱風「潭美」打了個擦邊球掠過台灣,在課程當天不僅沒有帶來太大的雨勢,還為我們的戶外課預備了涼爽的好天氣,學員個個滿載而歸。那麼就讓我們來溫習一下這次課程的內容吧。

第四梯的樹木風險評估課程講師,我們很難得的邀請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吳孟玲副座來與我們分享。副座擁有臺大植物病蟲害研究所博士學位及 ISA 國際樹藝師證照,在樹木健康管理及風險評估均學有專精並具備豐富實務經驗。
林試所吳孟玲副所長,
同時也是臺灣第一位考到國際樹藝師協會證照的女性。

課程開始前由我們的大家長大安森林之友基金會柳春堂副執行長歡迎各位學員,並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青年公園分所王淑雅所長為大家說明風險評估的重要性。緊接著就由副座授課。在課程的開始,副座即與我們觀念溝通:應先對樹木有健康管理的正確知識,再來談風險評估。不是所有的樹出問題都要砍掉,而是應該先從樹木健康切入,確保平日對樹木的養護是正確的,再來進行風險評估。其次,樹木風險評估應具備的三要素:當樹木塌壞時是否具備可能受損之人或財產等「標的」,樹木本身是否具備造成塌壞風險之結構上的「缺陷」,以及如颱風等「環境」是否可能導致樹木容易塌壞等三要素。風險評估並非絕對需要,若是深山中一棵即將倒伏的樹,若是週圍沒有任何標的存在,即也沒有風險評估的必要。確認標的後,接著是評估標的進入危害範圍的頻率。樹木在倒塌時樹體會有重力加速度,故其危害範圍為樹高的 1.5 倍。標的根據其移動能力以及樹木位置的偏遠程度可以估算其危害頻率,比如說固定不動的公園椅或是停車場旁邊的樹木,其危害範圍內具備長時間存在的標的,則為高頻率。副座也說最容易造成危害的組合類型為久久發生一次的「低頻率高嚴重性」及「高頻低嚴重性」,而非早早被通報處置的「高頻率高嚴重性」及可以被忽視的「低頻率低嚴重性」,故使用風險評估表去除個人主觀感受可更精準的評估其危害程度。具體的作法為:先找出可能會倒塌撞擊的「樹體」及可能被該樹體衝擊之「標的」,再衡量樹體塌壞可能性及可能撞擊標的的「可能性」。
學員聚精會神地聽課


第二個要素為結構缺陷。副座分享日本樹木醫評估方式為:1. 檢查是否超過樹幹直徑2/32. 檢查樹幹上樹皮開口是否超過週長1/33. 檢查樹幹上是否有蕈菇類出現,4. 檢查是否有空洞、裂傷,5. 用力推樹,檢查基部是否搖晃。專業的評估方式為透過觀察預見問題 (風險三要素),並確認臨界值 (倒伏可能性),如有必要再進行風險處理。等勢枝為明顯可見之結構缺陷,但也有肉眼不一定能直接辨識的缺陷,如腐朽即為一例。但腐朽也有徵兆,如樹幹上是否有白蟻蟻道,莖基部是否有褐根病的菌絲分佈等等。

在第三個要素「環境」中,台灣的特點就是每年夏秋固定有颱風侵襲。副座和我們分享如何判斷颱風來是否會造成樹木倒塌,可以參考當次颱風的臨界風速。若是超過每秒 42 公尺,則樹倒率超過千棵以上。副座舉105年尼伯特颱風為例,其臨界風速接近每秒 60 公尺,全台灣超過百萬棵樹倒塌。故在颱風前則需要TRAQ風險評估樹藝師篩選出可能倒塌的危木進行處理。一般民眾則可透過觀察樹木是否為邊緣木 (周遭無其他樹木分散風阻)、是否具備等勢枝 (位置約低風險越高) ,是否位在轉角處 (受風面大) 等因素粗估其風險。
以尼伯特颱風為例說明風速對風倒木的關係


課程下半場的重頭戲即為戶外課的實地示範,由副座進行鑽孔阻抗儀及應力波檢測儀等貴重儀器示範,以及兩位認證樹藝師進行目視樹木診斷的解說。學員都聚精會神地聆聽,也有學員現場就操作教材摺頁附的危木通報系統。具備基礎知識後馬上就進行實際的演練,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示範結束後則由副座為大家頒發啄木鳥證明書,結束充實的一天。
副座示範使用應力波檢查樹木是否有腐朽情形
學員實際操作如何使用應力波檢測
助教說明應力波的檢測結果
助教示範鑽孔阻抗儀的使用方式


一個文明且高度發展的社會,應具備的是健康且安心的綠意。台灣地小人稠,在成本考量及養護知識水平的普及等因素下,景觀水準要與歐美社會並駕齊驅也許還有一段距離。且每年固定的颱風侵襲,也增加都市樹木倒塌傷人的風險。但相信若是民眾具備樹木相關的知識越加普遍,健康且安心的綠意並非遙不可及的口號,而能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現實。
啄木鳥們,我們下個梯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