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腳步逐漸走近,第五梯次課程來到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陽光灑落、氣候舒適,正是吸收新知、戶外踏青的最佳季節。
課程開始前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青年公園分所王淑雅所長、以及大安森林之友基金會柳春堂副執行長分別致詞。
|
王淑雅主任致辭 |
|
基金會柳副執行長致詞 |
接著便由林試所森林保護組徐孟豪博士主講,此次課程主題為樹木健康管理,並從實際案例切入。首先他釐清一些關於病蟲害的觀點,何謂健康?就是正常。而何謂正常,就是沒生病。他舉台灣欒樹為例,一般認知果實是橘紅色,但卻有部分區域的欒樹呈現黃綠色青蘋果色,甚至存續了一個月,一般認知會以為這是欒樹生病了,但這是正常現象之一。造成病因有幾點,大致分為「非生物因子」與「生物因子」,非生物性原因則包括了病害,如養分失調、酸雨、空氣汙染等;還有物理性傷害,如旱災、寒害、農藥傷害等等。生物因子則包括病害如真菌、細菌、菌絲體,蟲害則如椿象、天牛。其他還包括人為因素,例如環狀剝皮、胡亂修剪、不當割草等因素。
|
學員操作通報系統 |
|
講師徐博士與學員討論 |
|
中場休息合照 |
|
學員聚精護神的觀察講師帶來的珍貴標本 |
|
典型的褐根病網紋狀病徵 |
植物病害三要素含括了「有害生物」、「寄主植物」、「環境因素」。從植物病理學而言,褐根病多半發生於木本植物上,高溫潮濕的氣候狀況下,葉蟎則多在木本與草本植物上,高溫乾燥的狀況下產生,配合環境因子的調查,方可洞悉全貌。病蟲害引起之「病徵」與「病兆」也有差異,病徵是寄主產生的異常狀態,而病兆則是病原或蟲原繁殖增生產生的組織,如刺桐釉小蜂寄生導致樹木落葉為「病徵」,而葉片長出蟲癭為「病兆」。了解病徵與病兆呈現的反應,也才能對症下藥。如遭逢連續幾週高溫乾燥的情況,葉蟎便會快速繁殖,而下幾場大雨後族群密度會下降,植物便會恢復生機。
接著徐博士以雙連國小一棵莿桐為例,實際說明整個案例的診斷與防治過程,枝條膨大變形枯萎,原來是莿桐釉小蜂造成的危害,此蟲生活史短,世代重疊、一再感染,光合作用受影響,樹勢衰退。判定病狀後給予藥劑進行注射,注射第27天樹葉仍顯稀疏,第40天逐漸恢復活力,只有最頂端仍有病?,第54天新葉荖葉依竊均呈現正常景象。他同時指出,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一般傳統慣行工法採用「高壓噴藥」方式,但卻有著幾項潛在議題,第一是不易操作,尤其是樹冠或高處;接著安全環保堪慮,且效果有限,日曬雨淋下很容易藥效失效,需要經常噴灑。而若採用「樹木注射」等防治方法,首先是容易操作,在植栽90公分高即可施行,無須攀爬;而且安全環保,不用封鎖操作地,汙染極低;最後則是藥效長,可達半年以上,無須重複施藥,也不受日曬雨淋的影響。
徐博士並解釋幾項檢測儀器與使用原則,通常運用應力波檢測樹幹腐朽程度,透過聲波傳導速度不同,取得數據,藉以測試是否有倒伏等危機。樹液流檢測儀則可以些微溫差計算液體流動速度,而注射時避開傷口,才能讓藥劑流動上去。通常是傷口下方。他並提醒道,一部分的病蟲害,都不會讓樹立刻死亡,但卻擴散傳染甚至造成區域染病,尤其是褐根病。而在各種案例檢測與判對,無法照本宣科,而是需要豐富的經驗,多方照看。
當課程告一段落,帶領學員來到大安森林公園,實際操作難得一見的樹液流觀測儀及微注射系統,「樹液代表樹木水分流動之快或慢」樹液流觀測儀操作步驟,從以電鎖鎖孔,通常是木質部約2至4.5公分 → 裝入栓塞 → 藥劑注射 → 進行標示,通常樹種不同、樹皮厚度、位置不同,再來決定取得外部或內側的數據。一般來說晚上或是冬天時,當氣孔關閉或是生長緩慢的階段,樹液流會趨向緩慢。若是在白天、夏季等植物正常生長的時間點,其樹液流速異常,則該樹木便需要進一步做檢查。另外也需長期一段時間觀察方能取得數據變化。同時針對公園內樹木及建國南路一旁行道樹作檢視,肉眼親自見到造成的各種害蟲,還有導致各種可能的症狀。最後並開放有獎徵答,學員反應踴躍,在秋陽斜射下,也結束一個充實滿滿的知性午後。
|
室外課解說現場 |
|
隊輔解說時間 |
|
樹液流收取數據中 |
|
徐博為民眾講解中 |
|
領證後大合照,我們下次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