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都市啄木鳥第五堂課_颱風來之前,是『砍樹』還是『修樹』?

 109年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_都市啄木鳥計畫

什麼時候非剪不可?

都市啄木鳥防颱修剪

颱風來之前,是『砍樹』還是『修樹』?

        2020 年都市啄木鳥課程來到了最後一堂課,也進入此系列課程的核心,本次課程由國內樹木修剪權威邱志明博士主講「颱風來之前,是『砍樹』還是『修樹』?」。

        邱博士帶領大家認識樹木的生長構造及細胞組織,以瞭解植物的生成原因及防禦機制。維管束植物的構造分為木質部、形成層及韌皮部。木本植物在顯微鏡下,其實是個三度空間的立體構造,有許多管胞和纖維,從剖面圖來看,顏色較淡的是心材,較深的是邊材,而0.1公分不到的皮質層,則是韌皮部。另外,由橫斷面可見年輪,從中可見樹木一年中的生長構造,顏色較淡的是春夏生長的早材,較深的則是秋冬生長的晚材,溫帶地方較易判定,熱帶地區則一年四季都在生長,不易判定。另外,「不是只有樹幹有年輪,枝條也有年輪」。

           「修剪時要瞭解其特性,心材較弱,而邊材是活細胞,防禦較強」,然而木材一旦砍下,則恰好相反,邊材容易腐朽,心材反而不容易遭病原菌入侵,因此,修剪時應避免大面積的縱向截剪。


               而植物之自然防禦阻隔機制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Decay In Tree, CODIT) 1993年由美國植物專家 Shigo 提出,如同隔室的林木細胞構造,可對病原菌形成自然的阻隔,其有四大道壁第一道壁:阻止縱向滲透;第二道壁:阻止自樹皮向樹心之滲透;第三道壁:防止病原菌側面及周遭的滲透;第四道壁:具阻隔作用,將受傷和健康的細胞做一阻隔,樹木受傷時有時流出樹脂汁液,就如同人類的血小板,產生自我保護的作用。


        邱博士帶領學員瞭解樹木受傷時的反應,植物一旦受傷不可逆,便無法再增生及分裂細胞,僅能透過其周圍未受傷的細胞將之包覆。進行枝條修剪時,須先瞭解其癒合的道理。除修剪外,亦有來自外力造成的傷害,有些人們沒有公德心,喜歡在樹上刻字表示「到此一遊」,或由怪手等施工機具意外將樹木「剃頭」或「剝皮」,影響樹木健康。若未能好好癒合,將來遇風則倒,這也是為什麼「樹木外觀看似無恙,其實病原菌已在其中,逐漸使樹勢衰弱。」

        說到修剪的原理,邱博士特別闡明「主幹」與「枝條」的關係,一般是枝條先行生長,然後成長的主幹,再去支撐枝條的力量。所謂的「結構枝」,便是與主幹的連結。主幹、主枝、亞主枝相互之間,在不傷害到樹幹構造的前提下,能快速的癒合。除此之外,一般修剪量控制在樹高的 1/3 為最佳。

                 邱博士亦針對針葉樹、闊葉樹、殘枝的修枝位置與方法一一闡述,並對於大枝條須運用「三段式修剪」(或稱三刀法)提供了詳細的說明。同時指正錯誤的修剪觀念及方法,以清晰的圖例表示可能導致的後果,如截幹及錯誤疏剪等。

        對於防颱修剪的要點,邱博士說明了樹冠清理、樹冠疏剪、樹冠縮減等方法。其中,更是特別說明截頂(Heading)、截幹(Topping)之差異,截頂是因樹形過大,切除主枝、芽點及側枝,使其通透,只有限定條件下才可使用;截幹也就是所謂「斷頭式修剪」,易導致主幹腐朽,產生許多叢生枝條 (不定枝),增加斷枝風險,為錯誤之修剪方式。

        邱博士同時闡明「不採取斷頭式修剪的八大理由」,包括因大幅修剪反而無法行光合作用,造成樹木「飢餓」;無樹冠遮蔽導致的衝擊,也對原樹冠下方之灌木叢造成影響;接著是截幹後的「病蟲害」等疾病威脅,使樹體無法形成防禦機制;修錯了,弱化枝條將產生更多不定芽;過度修剪,嚴重致使「樹木死亡」,因無法順利製造及吸收養分。被截幹的樹木「外形非常的醜陋」,「雖然五分鐘很快就能截掉,卻導致後面的維護管理費用更高!」。

        最後,邱博士分享了相關資訊網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知識入口網 https://kmweb.coa.gov.tw/

         接下來介紹「單一通報系統」,歡迎學員日後發現任何危木,皆可進行舉報,共同守護居住環境、增加公共安全。並邀請在場學員加入 Line 社群大群組,可隨時提問、相互交流。


        在戶外修剪的實務課程中,邱博士首先講解枝條結構要領,尋找「最長的中央主幹」、「最多修剪量為樹高的1/3」、「使枝條配置充分接觸到陽光」、最下側的枝條避免超過主幹的1/2、「公園樹型結構要穩固」等原則。接著,所有學員分為十組,讓學員們親手操作,邱博士則針對每一棵樹進行實際分析及設計指導,將去年上課修剪過的樟樹苗,重新檢視一番。



        最後,上滿三堂課程的學員,頒發全勤證書和專屬啄木鳥保溫瓶。全體在草地上大合照,歡樂圓滿結束了今年的都市啄木鳥課程。






都市啄木鳥第四堂課_To be or 拿土比—台灣哪裡的土是植栽最好的土?

 109年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_都市啄木鳥計畫

To be or 拿土比台灣哪裡的土是植栽最好的土?

    今年受疫情影響,感覺時間過得超慢,但也飛快,一不小心就來到下半年了!都市啄木鳥課程來到「 倒數第2堂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專門講述「土壤」的課程,也是除了首波櫻花活動外,報名人數最多的一場,當天近140人報名,出席率約九成。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楊平世表示,當初發現大安森林公園的樹木長不好,便在不同階段,請日本樹木醫及樹藝專家前來協助,之後也才有「都市啄木鳥」的課程向下紮根,而上課學員的素質非常高,甚至幾位里長們、公司企業負責人等,也參與踴躍。

        822日當天,邀請到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許正一教授,與大家一起分享了「To be or拿土比-台灣哪裡的土是植栽最好的土?」許教授學有專精,自比「稀有動物」,除了是國內土壤學的翹楚,同時主理國內唯一的土壤博物館。


        他首先正本清源,從一些成語的正面及負面的詮釋,認識土壤的意義,帶領大家了解「土壤」作為一個自然有機體,不管是種樹的道理、土壤的角色、在整個生態系的應用、到對人類的貢獻,看似微不足道的土壤,卻影響環境與生態。有深一層的認識,才會有更貼切的認知。

        「土壤就是土壤,自成一生態體系,是有生命的,且是變動的。」一般人見到的都是土壤的表面,真正了解土壤要從「剖面」才能清楚明白,所以不要以貌取人。同時,他指出,從厚度來看,土壤其實就是「地球的皮膚」,厚度猶如貼在足球表面的一張郵票,卻是「支撐全部生命最重要的地方」,人們常常輕忽略它。殊不知,越是熱帶的區域,表面風化一公分耗時100年以上,溫帶則須1,000年,但從台灣土壤流失的面積一年大於一公分,從全球可生產面積除以全球人口,這也顯示出耕地面積之不足,全球處於飢餓的狀態,因此土壤與人類的續存,擁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也點出一個事實,「土壤是珍貴的」。



        為了能夠辨識及管理,因而建立全球共通的土壤語言--美國土壤分類系統(Soil Taxonomy),被廣泛應用在相關研究中。土壤對人類的貢獻,包含提供植物生長之介質、提供水資源並淨化水質、工程施工之介質、作為生物棲息地等方面。他同時指出,必須要是「健康的土壤」,才能發揮「固碳作用」,然而土壤被汙染,卻是最慢被發現、也最後才被重視的。

        接著進一步瞭解都市土壤,何謂健康的土壤?如何診斷?土壤經常表面看起來好好的,但在人類過度開發 下,孔隙少、排水差,還產生鏽斑,都是不健康的特徵。氣候變遷加上人們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經常「虐待土壤」。許老師並指出「土壤教育」的重要性,同時點出大安森林公園的土壤所碰到的問題及困境。



        當天受到颱風環流影響,下午雨勢不歇,但未澆熄大家的熱情,由於機會實在難得,在楊平世執行長指示下,戶外課程依然舉行。



        當天學員總共分為十組,分別進行三項活動,包含團粒崩解、沉澱試驗,以及瞭解土壤團粒在手中的感受,從砂粒、粘粒判斷土壤的質地,並在地面挖開一個土壤剖面,進一步瞭解大安森林公園土壤的真實面貌,所有的前世今生都在眼前昭然若揭。



        今年度都市啄木鳥計劃即將在919日劃上句點,請學員們持續關注臉書粉絲頁的動態,並常來部落格複習上課所學過的內容,也別忘了記得按讚、訂閱及分享喔!